职称评审有哪些变化

近几年,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有着逐步变化。为了评选出更优秀的人才,对评审的难度有所提高。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趋势一:破“四唯”,以专业技术评人才

经常听说职称申报要破“四唯”,到底什么是“四唯”呢?

“四唯”是指: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资历倾向。

以实践能力业绩为导向,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

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

比如,对高校教师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参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医护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评价,淡化论文要求;对翻译、演员、计算机等行业不再做学历要求等等。

                                                                  

 

趋势二:证书电子化,实行全国联网

随着我国社保联网政策的实施,社保已经正式与职称申报系统搭建信息联网的桥梁。

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通职称工作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全区范围内启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电子证书,全面实现职称在线申报、审核、评审和发证一体化。

目前实行电子职称证书的地区有:广东省、浙江省、江西省 、上海市、重庆市、北京市、甘肃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自治区、湖北省、四川省等。

随着我国社保联网政策的实施,社保已经正式与职称申报系统搭建信息联网的桥梁。

随着电子证书的实行,社保将是人才后续办理职称的必要环节。

趋势三:基本条件正在逐渐放松

在申报职称时,专业、工作年限及学历是最基本的条件。

但随着职称评审政策的不断完善,对于一些基层人员不满足相关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放宽“硬性基本要求”,适度降低基本学历条件,根据人才实际作为首要评判标准。

趋势四:专利、专著将成为常态加分项

近两年开始,职称评审的标准逐渐转向专业人才业绩材料的含金量。想要在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专利和专著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评审政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进行变革调整。因此,认清职称评审的变化趋势变得更加重要。

[江西省]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江西职称论文服务平台

教育部发文评聘职称不唯论文,那如何体现老师业绩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引发广泛的关注。虽然文件谈及的是破除高校职称评聘和人才引进等环节中的“唯论文”,但是这可以说是个风向标,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唯论文”在职称评聘以及人才使用中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老师评聘高级职称需要什么条件?各地规定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要求参评聘高级职称的老师获得有县区级以上的荣誉,有的地方对服务年限做出要求,也有的地方要求要有优质课,公开课获奖证书等等。但是有一项要求,几乎是统一的,那就是必须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在行外人看来,能写论文的老师那当然是精通教学理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有深厚的积淀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教学论文。但是现实评聘中,有几个老师用于评职称的论文是自己写的呢?现在的职称论文代写代发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哪个老师的手机好友里,没有几个代发论文的“编辑”呢?

你甚至都不用自己去找,他们会主动联系你,告诉你,只要你有需要,交上800到几千不等的费用,报上你的校名和姓名,他们就可以安排以你的名字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之所以价格有高有低,是因为有的是国家级的刊物,有的是省级的刊物,有的刊物比较正规,有的刊物纯粹就是发表职称论文的。

不过你放心,只要不是碰上骗子,你发表的论文能够在相关网站搜索到,在职称评聘中是能够过关的。所以这样的论文代发的生意还是很火爆的,甚至还时不时会搞个团购促销活动啥的。

这样发表出来的论文,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除了在职称评聘中作为一个条件之外,能说明什么呢?能代表老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吗?能显示出老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吗?当然不能,这样的论文只不过是养活了一些野鸡的出版社而已。这样的论文发表再多也不能代表这个老师的真实水平。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论文都是这样注水的,也确实有老师是踏踏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写文章,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心得用论文记录下来。这样的老师当然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在参加职称评聘的千军万马中,这样的真写论文的老师实在是凤毛麟角。

职称评聘中“唯论文”存在的问题大家其实都知道,但是由于对工作的业绩很难量化,要找到一个替代论文的衡量标准并非易事。这就有点像高考,虽然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在吐槽,但是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

不少老师担心,职称评聘中的”唯论文“打破之后,没有了硬性的标准,如何体现出业绩和水平呢?不少地方在探索”加重同行评议的权重“的做法,但是这样做会不会让老实人吃亏,让那些善于搞关系的圆滑之人占得先机。老师们在工作之余还要花心思搞好和领导,同事,行业权威之间的关系,这样会不会让圈子文化盛行?

不破不立,破了必然要立,要设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的导向,制定更为全面,更为细致,更为精准和人性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让我们拭目以待。

江西省护理晋升副高职称的要论文与课题吗

需要

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或“[关键词]”作为标识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2.选择关键词的 ***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 *** 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正文

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你支持吗?

近日教育部印发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了《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的通知》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方案中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的几条要求引起江西省职称不唯论文了网民的热议,其中“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这两条内容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这两条要求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淡化了学历和论文的作用,不只以学术头衔论教师地位,这样做能够打击处于垄断地位的学阀,而且对于高校的治理与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一步棋。对于这两项要求,小编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具体效果如何还是要看下一步能否顺利执行。

一、当前学术圈太过于注重论文,奖项,学历,职称,这显然有些本末倒置。

由于现在学术圈内过于注重论文的风气,导致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很明显是本末倒置了。很多人努力的方向都不是潜心科研,而变成了发表论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但是科研水平才是根本,发表论文只是结果。努力的重心有了偏差,往往会引发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不合理的现象。

二、政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何落实政策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虽然当前方案的要求是淡化论文与学历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以后学历与论文会失去作用。如果有地方在落实政策时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完全消除了论文与学历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总而言之,对于这两项方案要求小编是十分支持的,但是如何完美的落实这两项要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顺利执行,将是学术圈内的一大进步,如果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反而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弊端。大家对于这两项方案要求有什么看法和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与讨论。

评职称必须有论文吗?

必须要有。

材料清单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两份)、附件表(一式一份);正表中主要工作业绩一栏要填写详细、具体。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专业论文要求:

1、必须亲自撰写,不得抄袭。

2、要结合本人工作和岗位实际。

3、字数不少于 3000 字。

业务工作总结要求:

1、要把自己工作的经历写清楚。

2、要把负责或参与的主要项目写清楚。

3、要把发表的论文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奖励写清楚。

4、字数不少于 1500 字。

5、交验毕业证、初级职称证原件。

《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一寸彩照6张,身份证,学历证复印件各两份。

扩展资料

评职称的作用: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

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一种任职资格,它不是职务。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员达到一定专业年限、取得一定工作业绩后,经过考评授予的资格。

职称也称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

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评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