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相当什么行政级别?
按照以前岗级的排法:高级工程师(也就是常说的副高)=副处级(也叫副县级)=副教授(学校里的职称)=副团级(部队里级别)。而在努力一下到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常说的正高)=处级( *** 里的县级)=教授(学校的职称)=正团级(部队里的级别)。即使如此,即使教高也不算高级干部,我国对高级干部的定义是正厅级以上。其实现在企业和学校去行政化了,和 *** 军队等实权部门同级,权利也不可同日而语啊!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这个问题我以前答过
做强主业树形象 立足服务求发展——属地化以来江西省地矿局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及当前地勘工作的思考
王小烈
(江西省地矿局,江西南昌,330002)
自1999年7月属地化以来,在江西省委、省 *** 正确领导下和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江西省地矿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富民强局为目标,以地质找矿为主业,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矿产资源及地质工作保障,实现了地质工作投入再攀新高,重点矿区勘探成果显著,以矿招商取得重大突破,矿业发展新格局已现雏形,产业经济初具规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局队伍保持稳定,呈现出“地矿主业树形象,工程建设壮总量,多种经营创品牌,矿业开发增后劲”的良好格局,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有江西地矿特色的改革发展新路。
一、主要做法
属地化以来的6年,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6年,是全局干部职工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6年。我们围绕“发展经济、多作贡献、稳定队伍、富民强局”的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之一要务,促进了地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局资产总额从1999年的80121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40345万元,增长75%;净资产从1999年的34727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56270万元,增长62%;节余与收益从1999年的71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625万元,增长127%;财政预算拨款从1999年的2021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31997万元,增长58%;经营收入从1999年的3672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69309万元,增长89%,其中矿业收入增长105.4%。这些数据表明,我局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为全局实现“富民强局”的目标和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夯实了基础。
1.突出以地质找矿为主业
我们始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业,遵循“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地质工作有效投入,创新地矿工作机制,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注重成矿远景区的研究,注重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突出重点矿种勘查,不断挖掘找矿潜力。通过优化项目、多渠道立项、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地质工作总规模已从属地管理时的每年1000万元左右增长到目前的近8000万元,到2005年年底可突破1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新跨越,已经出现了商业性地质工作投入大于国家财政投入的可喜局面。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新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具有大型、超大型规模前景的矿产地,如德安张十八银铅锌矿、鄱阳金家坞金矿、会昌锡坑迳矿区淘锡坝锡矿、于都银坑桥子坑铅锌银矿及上犹、崇义、大余一带的大型—超大型钨锡矿。在 *** 新发现矿产地13处(包括铁矿、铜矿、锑锰矿、铜金矿、多金属矿等),其中特大型磁铁矿床2处(分别控制3341铁资源量近亿吨),中型铜矿和锑锰矿各1处。
2.做大做强矿产开发业
矿产开发越来越成为我局重要的、可以依托和充分发挥优势的一大产业。近年来,我局通过盘活矿业权和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培植优势矿山企业,以矿招商引资,矿业权流转等有效形式,探索出矿业经济发展新路子。自2001年以来,我局先后完成矿业权流转合作项目65个,矿业权 *** 价款总额3.8亿元。其中一次性 *** 项目11个,股份合作开发项目17个,合作风险勘查项目37个,共引进后续开发建设资金13.1亿元人民币。超亿元的项目有与深圳正威集团公司合作开发赣南牛岭钨矿等3个矿区及矿产品深度加工(5.5亿元人民币)、与澳大利亚亚胜和国际贸易公司合作开发富达盐矿(2.68亿元人民币)和与深圳翰尔非公司合作开发贵溪市冷水坑下鲍银铅锌矿(1.08亿元人民币)等项目。今年上半年,我们对鄱阳金家坞金矿进行了合作开发,矿业权价款达1亿元,投资规模达到1.5亿元。目前,我局矿产开发与地质勘查正在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将对地矿行业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进一步优化多种经营企业产业结构
属地化以来,我局共投入8000多万元扶持各类骨干企业的建设。主要通过盘活地产、房产,实施“山水”牌、“安源”牌、“明珠”牌等品牌战略,结束了长期以来开办“小开关厂”式多种经营格局,走上了效益高、结构好的发展新路,企业的知名度、竞争力不断提高。赣南山水宾馆、赣东北山水宾馆、萍乡安源建材大市场、宜春山水温泉疗养院、新余明珠大酒店等服务型企业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合资企业富煌公司创办的轻钢结构建材厂,其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915队利用樟树药都品牌,合资组建了药都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之一批鹿神养生酒投产上市就销售一空,前景十分看好。
4.不断提升工程施工技术
全局各施工单位积极调整力量,优化施工队伍,在努力争取相应资质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 *** 和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强化经营管理,培养了一大批市场竞争意识较强、技术业务能力较精的专业人才,创立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我局目前拥有国家公路工程总承包二级资质、房屋建筑工程二级资质、地基与基础工程一级施工资质、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地质灾害治理与勘察设计甲级、测绘甲级等各类高等级资质,具备了很强的施工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如我们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了“浙江之一高楼”——温州世贸中心、“中国房屋之一超大直径桩”——深圳金中环国际商务大厦、杭州湾跨海大桥、长江大坝防渗墙、中组部井冈山干部培训中心边坡治理等一大批有影响、规模大、难度高的工程。
5.不断完善产业和队伍结构调整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队伍结构调整。根据“理清思路、做强产业、改革创新、稳定队伍”的总原则,我局对同处一个区域的赣南地勘单位908队、909队、赣南队实行了“三合一”的战略重组;对市场专业相近的江地总公司、建工队、物资公司进行了专业合成;重新组建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和江西省地质工程总公司。还对全局专业队伍进行了整合,建立了有机联系的江西省地调院、工勘院、测绘院。实践证明,队伍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的转换起到了积极作用。新的赣南队、江地总公司和各专业院理顺了内部关系,完善了组织机构,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体会
属地化以来的6年是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局发展的更好时期之一。一些成功的思路和实践将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回顾6年来的工作,有以下主要体会。
1.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加快地矿事业发展的前提
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之一要务的思想,紧紧咬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建设“三个文明”的基础和赢得各项工作主动的关键,是妥善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的前提。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从地勘费中切出部分资金确保发展的需要,重点扶持基层单位的支柱产业项目,努力培育地勘单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综合实力,促进地勘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业,积极融入地方经济是加快地矿工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地质找矿是立局之本,是融入地方经济的有效形式。我们始终把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拓展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如我们为我省11个设区市精心编制了《矿产资源情况及开发利用建议》;成功召开了“江西省地质找矿战略研讨会”,聘请了我国地学界6名院士为我省地质找矿顾问;开展了农业地质调查,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新发现了800多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区,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参加地质灾害防治,发现并治理了百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尽更大努力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开展缺水地区找水成井,解决了人民群众吃水用水难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上述工作,不断强化了我局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社会地位,省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今年上半年,省委省 *** 召开地质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表彰我局地调院及 *** 区调队,省委书记 *** 、省长黄智权、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等领导出席表彰大会并颁奖。分管副省长危朝安多次对我局工作进行批示、给予肯定,经常深入我局基层单位看望职工,进行工作调研;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专门听取了我局的工作汇报,对全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示全局要多作贡献,促进地矿事业更快更好发展。我局提出的关于加强全省地质工作的4点建议得到了省委、省 *** 的充分认同,并指定我局与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筹划“矿产资源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我们认为,只有急 *** 之所急,帮 *** 之所需,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市场才有发展。
3.内练硬功,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地矿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事业单位企业化方向发展的定位促使我们在立足服务求发展的同时,必须苦练内功,以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局委托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对全局发展进行了战略研究,为我局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提出有科学指导意义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我局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按企业化要求,加大改制力度,把“事企分离、主辅分离”与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了对二级经济实体的股份制改造,特别是在地质勘查、矿业开发、设备租赁等方面的股份制改造成效显著,提高了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为提高资本运营能力,盘活现有资源,我局成立了江西地矿宝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的注册资本达到1亿多元人民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矿业经济,各地勘单位先后成立了股份制的矿业公司。三是加大了管理创新。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局从实际出发,修订了《地勘费预算管理办法》、《转产扶持金管理办法》、《资产经营责任制实施办法》和《矿业权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推进了管理工作创新,提高了基层单位谋发展、干事业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四是树立“人才资源是之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了“百名人才计划”,建立了“人才专项基金”,努力把各类急需人才集聚到我局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实现富民强局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发展措施,全面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地矿经济的发展。
4.把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平安地矿作为加快发展的目的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局十分注重构筑“和谐平安地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为全局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祥和的生活环境。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已经达到人均年收入1.2万元。省 *** 发放的每人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局全额发放到位;局、队两级每年拿出近200万元进行送温暖、扶贫助学和再就业 *** ;全局每年出资近200万元,为全局2万多职工办理了团体医疗保险,减轻了职工群众的经济负担,进一步解除了职工看病难、看大病更难的后顾之忧,为全局职工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 工作进一步加强,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突出。全局连续7年蝉联全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并获得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已有5个单位获得省级文明单位,1个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地勘队伍保持稳定,职工群众更加和谐。
三、当前地勘工作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工作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大于储量增长速度,矿产资源基地不足,资源供应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全球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扬,矿业投资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各类资本大量注入的重点。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再次凸显,地质勘查工作在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缓解资源瓶颈已成为地质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地质工作重新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 *** 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即将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土资源部加强了地勘单位的行业管理,这一切都为地勘队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应地,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地勘队伍内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勘职工的观念有了重大转变,职工应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属地化为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寻求更宽广的市场领域创造了条件,地勘单位的专业优势、资源信息优势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表明,地质工作又面临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但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难:资本不足,债务繁重,可经营性资产少;地质工作投入跟不上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找矿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运行质量低,缺乏灵活的机制,独立生存能力差;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社会负担重,下岗职工多,再就业难,离退休人员多,老龄化严重,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改革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给地勘队伍求生存、闯市场带来了内在困难,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局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总结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我们把“突出一个中心,明确两大目标,坚持三条方针,抓住四个重点,加强五项建设”作为我局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即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富民强局,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地质工作保证”两大目标,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业,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和坚持以人为本”三条方针,抓住“事企分离、产权改革、结构调整、创新管理”四个重点,加强“党的建设和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五项建设。这一发展思路,任务明确,既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思路决定出路。我局在这一新思路的指引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各项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围绕地勘主业做文章,在抢登矿业权上下功夫,在运作矿业权上出新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局在全省地质勘查领域的主导地位;重点做好江西地矿宝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工作,为做强做大我局旅游、宾馆、房地产和矿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集中闲置资金,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本运营能力提供载体;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资质申报注册登记工作,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抓好重点矿山建设,构建和谐平安地矿等工作,狠抓落实,抢抓机遇,自我加压,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和发展地矿经济推向前进。
四、关于加快地勘工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地勘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惠的政策支持是地勘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国土资源部在代国务院起草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应以缓解国家资源瓶颈、提高资源保障程度为目的,全面加强地质工作
《决定》应强调加大找矿投入,改进现有国有地勘单位的地质装备,鼓励创新和运用新的找矿理论与 *** ,培养地质人才等方面的内容。《决定》的出台应能充分调动全国地勘队伍的找矿积极性,充分发挥探矿权人智慧,让国家投入变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由于地勘单位仍然承担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找矿任务,故地勘单位应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2.建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地勘单位获取探矿权、采矿权上继续给予支持
矿业权是国家赋予矿业权人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和开发时的法定权利。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矿业权,才能合法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才能转入开发和进行矿业权流转,最终产生经济效益。实践证明,通过矿业权流转,地勘单位获得了发展资金,为今后加大找矿投入、发展其他产业创造了条件。为支持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解决目前存在限制国有地勘单位登记探矿权的倾向,在“两权”登记上(尤其是探矿权)应对地勘单位倾斜。特别是对因种种原因已经“灭失”的矿业权,原在该矿业权区工作过的地勘单位应享有勘查成果的参与处置权和重新登记优先权。
3.切实抓好国办发37号文件和76号文件中的各项规定的落实
属地化以来,国家对地勘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地勘单位发展的优惠政策,帮助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使地勘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改革工作不断深入,职工队伍保持了相对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地勘单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处于“没有地勘费活不了,单靠地勘费活不好”的状况。国办发37号和76号文件对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在落实中往往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尤其是涉及地质职工切身利益的优惠政策不能兑现和落实,挫伤了地质职工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恳请国土资源部协助解决国务院37号和76号等文件政策的落实到位。当前,应允许地勘单位剥离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并允许地勘队伍进入当地养老统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4.建立地质找矿基金,全面加强地质工作
目前,国家正实施地质大调查和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工程。江西的南岭地区、武夷山成矿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列为国家地质工作重点区域,资源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也已启动。为此,地方 *** 应积极呼应和配合国家地质工作的开展,借鉴有些省份设立地勘专项基金的好做法,从省级财政预算,省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和采矿权登记费、使用费,矿权出让的价款等收入中形成基金来源,重点用于开展争取国家立项的前期工作及地方急需的矿产资源勘探工作。
作者简介
王小烈,江西省地矿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朱训的个人履历
(1930— )江苏阜宁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 *** ,曾任厂党支部代书记。1950年至195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学习。1952年至1957年于苏联第涅伯尔彼德罗夫斯克矿业学院地质勘探系学习。同年回国后,历任地质部江西赣东北地质大队技术员、技术负责人,上饶专区地质队副队长、队长、工程师,上饶专署地质处处长,赣东北地质大队队长。1963年至1966年任江西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局副总工程师兼赣东北铜矿会战指挥部总工程师。1966年至1971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放到江西永丰县劳动。1971年至1973年任江西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地质组组长。1974年至1979年任江西地质局地质矿产处负责人,德兴铜矿地质工作会战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1979年后,任江西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后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部长、党组书记,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矿业协会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1994年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党组书记。现任河南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历届获奖情况
附:历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名单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刘铁铸 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地矿局地矿工程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良臣 新疆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地矿局地矿工程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陆忠骥 山东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江西省地矿局地矿工程职称,高级工程师
周世泰 冶金部东北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惠民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梁珍廷 广西有色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兴泉 核工业华北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马宗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在艺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研究所,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乐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汪仲英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张本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文杰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宏骥 地矿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崇佑 地矿部江西省地矿局调研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集磊 有色甘肃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广润 地矿部湖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兆宇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巩志根 核工业华南地勘局293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龚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邓起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绵平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志琴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赵澄林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张宗祜 地矿部水工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光鼎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袁秉衡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康玉柱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明桂地质矿产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佐国 化工部地质矿山局云南地质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许惠龙 煤田地质总局山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祝延修 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九支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国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夏林圻地质矿产部西安地矿所,研究员
张文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江天寿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艺研究所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何继善 中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维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特别奖获得者(只颁发江西省地矿局地矿工程职称了这一次):
程裕淇地质矿产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孙殿卿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杏垣国家地震局地质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张云湘 地质矿产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金琪 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志强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俊杰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万程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南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
王世忠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14支队,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陈光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裴荣富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纪舜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增昭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张卓元 成都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杨遵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德馨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海涛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中立 地矿部甘肃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包家宝 地矿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礼炎 地矿部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贵明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恒 煤田地质总局江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金庆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学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质勘查院,高级工程师
王秋华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毓川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见义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院,教授级高工(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鹤龄 淮南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郝诒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廷栋 国土资源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管海晏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云岭 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继良 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殷先明 甘肃省地勘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兆洪 化工辽宁地质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吕国安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覃慕陶 广东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黄第藩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开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袁学诚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 旭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张一伟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卢良兆 长春科技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叶连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 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彭熹 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潘元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炳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龙驹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心地质资料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启民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奇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骆耀南 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姜剑虹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黑龙江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福同 国土资源部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王铁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再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廖椿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 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杜汝霖 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教授
何国琦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汪集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大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 吉, *** 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保群 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六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培君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倪 斌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秦 震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姚伯初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自新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正辅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赵文智 中石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季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阳,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汉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刘本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赵文津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夏代祥 ***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叶天竺 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童晓光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丕龙 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锡友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山东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永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昌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崔盛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教授
张培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孙革 吉林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曾勇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教授
郑亚东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傅家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惠,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刘敬党 ,中国化工地质矿山总局辽宁化工地质勘查院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张金带,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周海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徐水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刘玉书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马永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敦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郝守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张善文,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阎凤增 ,中国武警黄金指挥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占游, 核工业二O三研究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高级地质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才金,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京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 宏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馆 研究员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金之钧,中国石化股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王世称, 吉林大学 教授
朱筱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杨克明,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杨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董连慧,新疆 *** 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教授级高工
王宇,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工(二级)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
谢玉洪,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朱恒银,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邹才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李子颖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汪啸风,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宋国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夏庆龙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赵贤正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香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丁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张训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王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宋 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
杜时贵, 绍兴文理学院
殷跃平,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舒良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颜丹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付锁堂,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来明,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郝蜀民,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燕长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鸿飞, *** 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高级工程师
范立民,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彤,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潘桂棠,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彭建兵, 长安大学 教授
赖绍聪, 西北大学 教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