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中国古代与现代官职对照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1、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 人事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更高法院、更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警卫团。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 *** 、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 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解放初期的大区书记。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古代江西官职称号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更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清朝督抚同为地方大员,又称封疆大吏。区别如下。
总督各辖区或领域(比如河道总督、东河总督、粮场总督等),两广、湖广是辖区不同。
2、总督
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辖一至三省。清代总督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衔。全国共设总督八人,清末加设东三省总督,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世称“制台”、“制军”。为正一品大员,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清代共设有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两广、云贵、四川八大总督。其中直隶总督直接负责京师安全,地位比其他总督更重要;两江总督掌江西、江苏、安徽三省军政大权;湖广总督掌湖北、湖南两省军政大权;闽浙总督掌福建、浙江两省军政大权;两广总督掌广东、广西两省军政大权;云贵总督掌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陕甘总督掌陕西、甘肃两省军政大权;四川总督掌四川一省军政大权。
3、巡抚
为从一品大员,主管一省的军政大权,一般受总督节制。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衔。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员。本省关税、漕政等也总归巡抚掌管。若有用兵,则督理粮饷。每年乡试,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各省巡抚也如总督,都自有直属军营,名为“抚标”。巡抚又多兼提督衔,节制本省各镇总兵。其职权稍次于总督,无总督之省,则更是独当一面,所以巡抚与总督同是地方大员。
4、清朝官职
清朝的官制,省的更高军事行政长官称巡抚,又叫封疆大吏。按清朝官制,每省设巡抚一人,巡抚之上设总督,总督一般辖三省或两省,也有只辖一省的总督,如直隶总督、四川总督,该总督也就兼管巡抚事,一般不再另设巡抚。巡抚尊称“抚台”。总督侧重于管军事,因此称“制军”,也叫“制台”,又有“帅”的称号。巡抚不能称“帅”。总督所驻之处是总督衙门,又称“督院”,或简称院,或院上。巡抚所驻之地称抚院,或抚衙。
巡抚和总督地位虽高,但刚开始只是一种临时设置的差使,从名义上讲一省的更高行政长官应算布政使,全称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其职责相当于如今的省长兼管民政和财务,好象古时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称“方伯”,他也好象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称“藩台”。当巡抚和总督成为固定职务后,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古代江西官职称号了,成为巡抚和总督的僚属。
一省之中还有专管司法的提法使或称按察使,全称为“按察使司按察使”,“按察”相当于古之“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臬台的地位仅在藩台之下,藩台和臬台合称“二司”。说某省的“三大宪”就是指的抚台、藩台和臬台。
总督、巡抚的僚属还有专管教育的提学使,又叫学政;专管盐政的盐运使等等。他们虽与布政使、按察使同属“各司”,但地位却比藩台和臬台要低。
司之下设“道”,如粮道、盐茶道、兵备道、川东道等等。清朝的官员分九品,总督为一品,巡抚二品或从一品,司三品或从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上。道又称“道台”,因相当于宋时的观察使,所以也称“观察”。
综上所述,清朝的省级官员只有三人:巡抚(总督)、布政使、按察使,这是可以称为“三大宪”的重要官员。提学使和盐运使等等,只能算“副省级”。一省之中有幸能够进入省级和副省级的官员应在10名以内,最多不会超过15名。至于司以下设的道,只能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不能归于省级之列。
古代官职名
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称因王朝而异。隋初六部名为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於尚书省。宋代因之。元代改统於中书省。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更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清代於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贝勒(亲王、郡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总理部务;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启心郎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雍正元年(1723)以后常以大学士兼管各部,尚书以下各官时有增减。据光绪朝《大清会典》及《历代职官表》记载,清代各部职官设有: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务、笔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六部职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辖诸司及官属,则有出入。
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於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
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物件,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
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 ***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这是六部之外增设新部之始。二十九年又增设商部。三十一年再增设学部及巡警部。六部之制逐渐变化。
光绪三十二年,清 *** 宣布“仿行 *** ”,将户部改称度支部,兵部改称陆军部,工部与新设之商部合并为农工商部,原来的理藩院改称理藩部,刑部改称法部,另增设民政部、邮传部。将原设之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参议二厅,仪制、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至宣统三年(1911)四月,清 *** 成立责任内阁。五月,责任内阁颁布官制,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撤。六月,将礼部改为典礼院,成为清 *** 专管朝廷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六部之制,遂告变革。
古代的官职有一至九品官都分别是些什么职位?
以清朝为例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
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侍郎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正五品
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监察御史、各部员外郎
正六品
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宗人府经历、大理太常寺丞、钦天监监判、五官正、神乐署正、僧录司善事、道录司正一
从六品
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内阁典籍、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典籍、满洲读祝官、赞礼郎、太仆寺主薄、鸿胪寺满洲鸣赞、国子监丞、通政司经历、知事、兵马司副指挥、各部寺司库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正八品
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从八品
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正九品
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扩展资料
官职升降术语
任职授官
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提升职务
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降级免职
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调动职务
移、调、徒、量移(调古代江西官职称号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 ***
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古代江西官职称号,临叮守护印信)
参考资料来源古代江西官职称号:百度百科-品级
古代官员的等级和称谓?
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中央官职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地方官职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
古代官位等级:
皇帝:
更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
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
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
各部院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
都统
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各部院左右侍郎
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
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
奉天府府尹
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
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
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
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
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
五旗参领、协领
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
鸿胪寺卿
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贝勒府司仪长
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
指挥佥事
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
土知府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
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
通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
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
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尉、步军校
监守信礮官
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
鸿胪寺少卿
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
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
土知州
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
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中允
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丞
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
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
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
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
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
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
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
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
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
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
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
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
国子监博士、助教
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
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
五经博士
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
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
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
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
按察司知事、府经历
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
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
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
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
钦天监监侯、司书
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
满洲孔目
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
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
刑部司狱
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
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
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
都察院库使
礼部铸印局大使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
驿丞、土驿丞
河泊所所官
牐官
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
土舍、土目
扩展资料: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更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 *** 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职等级
明朝地方上的各种官职都叫什么?都是几品?都管什么?
1、府:
知府古代江西官职称号,一人古代江西官职称号,正四品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同知,无定员,正五品府;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
通判,无定员,正六品府;在州府古代江西官职称号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推官,一人,正七品府;掌推勾狱讼之事;
知事,一人,正九品府;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
照磨,一人,从九品府照磨所;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
2、州
知州,一人,从五品州;任各州长官,掌一州之事;
判官,无定员,从七品州;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吏目,一人,从九品 州;掌文书;
3、县
知县,一人,正七品县;管理一县行政;
县丞,一人,正八品县;县长之辅佐;
主簿,一人,正九品县;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典史,一人,未入流县;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4、巡检司
巡检,从九品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
副巡检,从九品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
扩展资料: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更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更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更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官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