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关于职称的问题

地质学是理科,地质工程是工科。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原则上本科生一年转助理工程师,三年正式,高级要再考

研究生一年转正式

[江西省]江西煤田地质局职称,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什么级别

加快江西省煤炭资源有序勘查与开发

龚绍礼 张春晓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江西南昌,330001)

煤炭是江西的重要能源,占全省能源比重的70%以上,这个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对江西能源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的保障程度。然而,我省煤炭的保障程度面临严重困难,现在拉闸限电也是一个直接的证明。江西的煤炭资源需求缺口较大,外省煤炭受到运输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需求,本省自产煤炭总量又面临不断减少的局面。照此下去,江西煤炭供应局面会更加严峻,从而严重影响江西工业的发展。

一、江西省煤炭资源接替紧张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一直担负着全省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已累计探明储量17.20亿吨,占全省煤炭探明储量的90%以上,其中最终勘探储量13.56亿吨,占80.9%;详查1.32亿吨,占7.9%;普查1.56亿吨,占9.3%;找煤0.31亿吨,占1.9%,从而造就了萍乡、丰城、乐平、英岗岭等4大矿务局及花古山、天河、大光山等重要煤矿生产基地,为江西的煤炭资源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先后完成了丰城曲江井田、坪湖矿、建新矿、尚庄矿,乐平沿沟矿、涌山矿,新余花古山矿,萍乡安源矿,吉安天河矿等10个大中型煤矿井田危机程度、外围资源情况的调查。这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前阶段工作,按照《纲要》规定,调查数据表明:这10个矿山中就有8个处于“危机矿山”行列。

保有可采储量的严重不足是造成煤炭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最终勘探的13.56亿吨建井储量中,绝大部分煤炭储量已被开采利用,已无力提供建设新井的煤炭资源。江西煤炭资源勘查的现状是“二无二少”:无可供建井设计利用的精查储量,无可供精查的详查储量,可供详查的普查储量少,可供普查的找煤储量少。而且地质勘探的找煤、普查与详查比例严重失调,许多矿井面临着资源枯竭、接替困难的局面。预计到2010年,江西省现有的112处煤矿,将有64处因资源枯竭而关闭。10年以后,现有的小煤矿绝大多数也将因资源枯竭而消亡。

作为承担寻找江西煤炭资源的江西省煤田地质局,面对我省煤炭资源接替的严峻局面,但江西地下还有许多资源没有查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寻找埋藏浅、煤质优、开采条件好的后备煤炭资源,加大煤炭资源的地质勘查力度,查明和新增江西省煤矿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缓解煤矿企业职工的就业压力,缓解江西省煤炭供应紧张局面,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江西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要改变江西地质勘探与煤矿建设青黄不接的局面,首先必须对我省的煤炭工业的前景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正确判断。应该说江西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1.保障能源供应,地勘要先行

江西是个缺煤省,主要煤炭资源靠外调,目前外调煤炭已无法满足我省工业需求。江西在“十五”期末“十一五”期间,年煤炭需求量将达到3600万吨,需求缺口2000万吨左右。在目前交通运力情况下,靠外调煤炭来满足我省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现实,也无法做到。因为,如果每年从北方调运2000万吨煤炭到江西,那么京九线就将成为煤炭运输线,我们的高速公路也要成为运煤的公路,将给铁路和公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而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解决不了,就必然会影响江西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过度依赖外省调入煤炭,运输成本的增加,必将造成煤炭销售价格上涨,引起相关工业生产成本升高,制约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扭转煤炭供应紧张的被动局面,现实而可行的办法就是保持我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保证一定的煤炭资源产量,才能使我省的能源瓶颈得到相对疏通,增加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煤炭开采后备资源作为接替矿井的保证,作为老矿延伸拓展的基地。也就是说,要保障江西省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地勘工作必须先行。

2.江西煤炭资源好,勘探靶区多,找煤前景好

相对南方几个缺煤省,江西煤炭资源还较丰富,许多地区进一步勘查后可作为煤炭资源后备基地。根据江西煤田地质局1994年第三次煤田预测提供的资料,除已探明储量外,我省还有预测资源量40.82亿吨,相当于已探明储量17.2亿吨的2.4倍。

从现有的开采技术、水平、产业政策和经济合理性来重新分析评估,具有一定勘查利用前景和经济意义的预测资源量约为15亿吨(其中300米以浅4.81亿吨,600米以浅7.94亿吨)。这与目前全省煤炭累计探明储量(17.2亿吨)大体相当。也就是说,江西省可利用煤炭储量可望再增加近1倍,寻找煤矿接替资源的前景广阔。

一是尽管江西的 *** 、半 *** 煤田已基本勘探完毕,但江西省重点矿的外围、深部也有一定的资源前景,只有少数地区进行过工作,因此仍有普查、找煤工作可做。

二是随着新的找煤地质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引进,如推覆构造理论、层序地层理论的应用,对煤田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化,找煤的 *** 和思路会更加开阔。1994年第三次煤田预测以来,江西煤田地质系统通过推覆构造研究,又提出了萍乡石里湾—大江边、安源北、丰城洛市北、余干舍头外围、景德镇北安与兰桥之间的程前(变质岩分布区),信丰大桥外围、崇义煤矿外围等几个新的远景资源区。

三是对我省含煤盆地古地理和聚煤规律的新认识,给找煤预测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是随着新的采煤 *** 、洁净煤利用技术的应用,如煤层气化、煤层液化、瓦斯抽放等技术的日趋成熟,部分目前难以利用的资源可望得到解决。围绕煤矿生产,还有大量服务领域急待开发,煤伴生矿产、煤层气等资源勘探也具有诱人前景。

3.煤矿开采效益好,有利于工业强省

江西的煤炭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规模较大,开采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设施完善。在前两年,即煤炭生产价格较低时期,对我省煤矿的生产效益据技术专家调查结果是:约一半煤矿直接从事煤炭生产是赢利的,部分资源好、开采条件好的煤矿也有经济效益,市场前景较好。对我省乡镇小煤矿的调查结果:约1/3煤矿赢利,1/3煤矿保本经营,1/3煤矿亏损。经过近两年国家对煤炭生产的整顿,关闭小煤窑,使煤炭生产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好形势。现在,只要煤矿能正常生产,就能获得较丰厚的利润。这一局面,为江西充分利用国有矿山的优势,振兴煤炭骨干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总之,目前江西省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工作思路应该是:加快煤田地质勘查,提供资源保障,积极开发煤炭,适当建设新井。

三、当前我省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未转变,限制了江西煤矿业发展

在江西省煤矿开发的问题上,一直有一种“江西挖煤不如买煤”的观点,正是这一观点阻碍了江西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也影响了煤矿开采的积极性。现在煤矿开发有了效益,又苦于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压力。我省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一直持谨慎态度,不让个体资金投资煤矿发展,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煤炭资源大省和邻省加大煤炭开发力度,形成红红火火的市场。实际上煤矿安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煤矿建设安全标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等措施来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外省资源勘探与开发市场红火,私营资本的进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江西省其他矿种开发交易市场红火,也与此有关。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强江西省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首要条件。

2.探矿权尚未有效运作,无法让原有地质成果 ***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按几十年来无偿使用资源的传统做法,人们对探矿权有偿 *** 认识不够。省国有煤矿至今仍认为原国家投资形成的地质成果,不应有偿 *** ,所以也不愿出资购买。而由于煤矿的探矿权、采矿权未对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放开 *** ,造成我省部分煤炭勘探区未能继续勘探和开发。实际上,现在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内蒙、四川、福建等省的煤炭探矿权和地质成果交易市场很兴旺,山东、安徽煤田局探矿权 *** 收益2亿~3亿元,其他省也多在1亿元以上,每吨煤炭储量收益约0.5~1.0元,而我省煤炭资源至今未成交一例。结果必然导致有利可图的国有煤矿采矿业主不愿出资勘探,愿意出资勘探的投资者又无法获得采矿权;无利可图的勘探单位没有资金来源,就没有积极性对后备基地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也无法对后备基地进一步开展勘探工作。

3.不知实情,认为江西找不到新的煤炭资源

近10年,由于煤田地质单位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于煤田勘查的资金严重不足。自90年代以来,省煤田地质局每年的钻探工程量仅1000~2000米,根本无法满足我省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更低工程量要求。1999年,江西煤田地质局属地化后,争取国家地勘费用就更加困难,更好的年份也仅争取到100万元左右的地质项目费用。地勘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导致了煤炭接替后备基地缺乏,影响了煤炭生产的持续发展,造成了煤田地质勘探投入与煤炭工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客观上也造成了我省建井资源缺乏的现状。实际上,只要江西每年能保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提交几个1000万吨左右的煤矿建井报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加强我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发展煤炭工业

根据我省煤炭资源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要求,本着“工业兴省”的思路,积极开发煤炭,尽可能提高我省煤炭的自给保障率。正确处理好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炭资源利用、矿井接替与资源保障程度等方面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促进我省煤炭资源的适度开发,救活一批危机矿井,承建一些新井,力争使我省煤炭产量长期稳定在年产2000万吨左右,从根本上缓解我省的能源瓶颈,保证我省煤炭工业的振兴。

2.面对现实,立足长远,扩大宣传

要正视我省煤炭后备资源青黄不接的现状,深刻认识勘探投入不足对我省煤矿生产、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应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情况。同时应立足长远,大力宣传江西省煤炭资源的勘探前景。作为专门从事煤田地质勘探的省煤田地质局,完全可以胜任寻找一些埋藏浅、煤质优、开采条件好的建井基地的任务。要树立江西煤田勘查应该有所作为的观点,扩大地勘前景宣传的力度。 *** 有关部门应给予重视,设立煤田勘探专项基金或组建能源投资公司,或以公司法为基础,采用省属煤矿控股,地勘单位和地方参股的形式,走联合探(办)矿的路子,以激活我省煤田勘探市场,为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平台。

3.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

省煤田地质局是我省煤炭资源勘探的专业局,对全省煤炭资源的分布及远景已有详细的工作成果。我省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应充分发挥省煤田地质局规划、勘探的职能作用,实行专业化煤田地质勘查,严格遵守煤炭资源勘查准入制度,确保煤田地质成果质量。

4.充分调动地勘单位运作采矿权、探矿权的积极性

地勘成果资料是地勘单位长期以来积累的无形资产,也是地勘单位惟一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勘探报告及其他有价值的勘查资料要实行有偿使用。建议省 *** 给予地勘单位有偿开发利用以往地质成果的权利。地勘单位手中掌握了许多地质探矿资料和信息,只有调动了地勘单位的积极性,这些资料和信息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才会更多地向社会公开,才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资金进入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同时,鼓励地勘单位自己筹资进行地质勘查,其成果 *** 收益主要为地勘单位所有。在树立对地质成果资料“有偿使用”观念的同时,要加强地质资料保密工作。资料管理中心应负责资料在保密期内的保密工作,对泄漏资料的单位及个人应给予严肃处罚,以保护地勘单位及投资者的合法权利。

5.开拓思路,积极营造地勘多元化投资、融资的市场氛围

鉴于江西省煤炭资源的保障程度较低,显然企业要树立“谁开采谁投资”的观念, *** 也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投资建井勘探,甚至投资风险勘探。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促进煤炭探矿权市场的成熟,做好采矿权、探矿权的有偿 *** 工作,促进煤炭探矿权市场的成熟,激发投资者的采矿热情。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本雄厚的公司、个体财团投资勘探。可引进外资进行合资勘探。

6.多渠道争取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项目,争取国家及省财政资金支持

可多渠道争取以下项目:争取从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列上煤炭资源调查项目;从资源补偿费或地勘补助费的渠道争取国家 *** 资金;从国家扶贫基金、地勘专项基金等渠道争取勘探资金。如可借国家贯彻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的契机,争取更多的国家煤炭资源勘查费用投放项目。

建议省财政从我省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投入一定的资金,设立江西省煤炭勘查基金,将江西省收取的煤炭资源补偿费,真正用于江西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协会资源委员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政策问题研究,1997.

[2]地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

[3]李文恒,龚绍礼.华南二叠纪盆地及聚煤规律.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9.

[4]郭正义.煤炭储量套改中几个新问题的讨论.江西煤炭科技,2001.

[5]龚绍礼.江西省煤炭资源勘查现状及前景分析.江西地质,2001(4).

作者简介

[1]龚绍礼,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2]张春晓,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助理,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历届获奖情况

附:历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名单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刘铁铸 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良臣 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陆忠骥 山东煤田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周世泰 冶金部东北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惠民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梁珍廷 广西有色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兴泉 核工业华北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马宗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在艺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研究所,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乐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汪仲英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张本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文杰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宏骥 地矿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崇佑 地矿部江西省地矿局调研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集磊 有色甘肃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广润 地矿部湖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兆宇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巩志根 核工业华南地勘局293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龚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邓起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绵平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志琴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赵澄林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张宗祜 地矿部水工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光鼎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袁秉衡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康玉柱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明桂地质矿产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佐国 化工部地质矿山局云南地质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许惠龙 煤田地质总局山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祝延修 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九支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国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夏林圻地质矿产部西安地矿所,研究员

张文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江天寿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艺研究所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何继善 中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维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特别奖获得者(只颁发了这一次):

程裕淇地质矿产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孙殿卿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杏垣国家地震局地质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张云湘 地质矿产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金琪 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志强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俊杰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万程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南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

王世忠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14支队,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陈光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裴荣富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纪舜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增昭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张卓元 成都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杨遵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德馨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海涛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中立 地矿部甘肃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包家宝 地矿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礼炎 地矿部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贵明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恒 煤田地质总局江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金庆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学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质勘查院,高级工程师

王秋华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毓川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见义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院,教授级高工(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鹤龄 淮南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郝诒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廷栋 国土资源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管海晏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云岭 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继良 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殷先明 甘肃省地勘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兆洪 化工辽宁地质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吕国安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覃慕陶 广东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黄第藩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开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袁学诚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 旭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张一伟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卢良兆 长春科技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叶连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 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彭熹 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潘元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炳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龙驹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心地质资料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启民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奇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骆耀南 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姜剑虹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黑龙江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福同 国土资源部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王铁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再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廖椿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 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杜汝霖 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教授

何国琦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汪集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大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 吉, *** 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保群 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六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培君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倪 斌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秦 震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姚伯初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自新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正辅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赵文智 中石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季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阳,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汉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刘本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赵文津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夏代祥  ***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叶天竺  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童晓光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丕龙  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锡友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山东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永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昌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崔盛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教授

张培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孙革  吉林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曾勇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教授

郑亚东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傅家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惠,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刘敬党 ,中国化工地质矿山总局辽宁化工地质勘查院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张金带,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周海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徐水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刘玉书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马永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敦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郝守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张善文,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阎凤增 ,中国武警黄金指挥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占游, 核工业二O三研究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高级地质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才金,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京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 宏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馆 研究员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金之钧,中国石化股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王世称, 吉林大学 教授

朱筱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杨克明,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杨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董连慧,新疆 *** 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教授级高工

王宇,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工(二级)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

谢玉洪,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朱恒银,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邹才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李子颖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汪啸风,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宋国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夏庆龙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赵贤正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香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丁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张训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王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宋 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

杜时贵, 绍兴文理学院

殷跃平,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舒良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颜丹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付锁堂,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来明,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郝蜀民,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燕长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鸿飞, *** 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高级工程师

范立民,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彤,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潘桂棠,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彭建兵, 长安大学 教授

赖绍聪, 西北大学 教授

江西更好的副厅级单位

江西更好的副厅级单位是江西煤田地质局职称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是省 *** 直属副厅级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江西煤田地质局职称,下属8个正处级地勘单位、3家企业、1家宾馆江西煤田地质局职称,分别驻丰城、鹰潭、分宜、萍乡、吉安和南昌。全局干部职工总数5508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2785人,离退休干部职工2723人。全局有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1350人。近年来,江西煤田地质局职称我局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由过去以煤田地质勘探为主,发展成具有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工程施工和海外事业、房地产经营等多元化产业格局。 自1963年9月建局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在地质科研上,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140多项,其中,国家Ⅰ类科研课题2项,国家Ⅱ类科研课题38项,国家Ⅲ类科研课题1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7个,李四光奖1个;累计提交煤炭、煤层气、页岩气、钒、铜、稀土、盐矿、铁矿、莹石矿等各类矿产勘查报告210余件,获国家级优秀地质报告18件。  

事业单位改制,会对在编人员怎样安置(我们是地质队)

根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九条地质队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改制之后地质队将会独立,仍然保留事业单位的编制,员工也拥有事业编制。但是事业单位将会实行部分企业制度,如实行工资奖金激励制度,成立董事会、理事会等。

以江西省为例:省煤田地质局机关、地勘院划分为一类公益事业单位;195地质队、223地质队、224地质队、226地质队、227地质队、普查综合大队、测绘大队7个地勘单位划分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类别待定。全国地质队改制与江西省基本一致。

扩展资料:

公益性:

公益性,是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场管理等。

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 *** 组织、管理或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领域中,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有的虽然也从事某些物质产品的生产,但多数不属于竞争性生产经营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7.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8.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9.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六、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

14.明确改革目的。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15.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理顺 *** 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 *** 。

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制定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16.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要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17.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 *** 、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18.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

对其他事业单位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改革进程,探索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分步实施到位。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19.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

20.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

21.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按照 *** 和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展、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七、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22.大力发展公益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 *** 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增强公益事业发展活力。通过改革,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

23.强化 *** 责任。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促进公益服务公平公正。加快发展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公益事业,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医疗、教育、文化等公益服务需求。

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设置事业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共享。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

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 *** 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大力倡导和发展志愿服务。

25.充分发挥市场机 *** 用。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八、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26.加大财政对公益事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7.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 *** 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28.推进预算管理、 *** 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事业单位 *** 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规范 *** 采购操作执行行为。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审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事业单位改革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我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