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古宇含矿建造的地质特征
湘西元古宇Au-Sb-W含矿建造由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和新元古界板溪群组成。冷家溪群和板溪群是该区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产物,分属东安构造层和雪峰构造层。这两大构造层的形成是该区大地构造发展史上早期的两次重大地质事件,对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和矿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并对江南造山带周边地区自震旦纪以后的沉积建造及重要矿床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有重大影响。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一、冷家溪群的地质特征
冷家溪群是迄今本区发现的最老的地层,可与黔东的梵净山群、桂北的四堡群、赣东北的双桥山群、浙北的双溪坞群及皖南的上溪群进行对比。本区冷家溪群主要分布在安化、桃源一带,此外在常德、石门,芷江和古丈等地零星分布,其余广大地区均未出露。
冷家溪群自下而上可分五个岩组,各岩组间均整合接触。
之一岩组主要为浅灰色、浅灰绿色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夹大量板岩,或两者呈互层,间夹浅变质细砂岩、粉砂岩及扁豆状硅质白云岩、灰岩,含凝灰质白云岩或条带,偶见透镜状砂砾岩。本组更大厚度大于2410m。
第二岩组以浅灰色、浅灰绿色、浅灰黄色、青灰色粉砂质板岩、条带状粉砂质板岩、绿泥石绢云母板岩为主,夹浅变质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及少量硅质绢云母粉砂质板岩、浅变质凝灰质粉砂细砂岩、长石石英粉砂细砂岩。本组更大厚度5100m。
第三岩组以浅灰色、浅灰绿色、青灰色条带状含硅质粉砂质绢云母板岩、条带状含粉砂质硅质绢云母板岩为主,夹绢云母板岩、浅变质细砂岩、粉砂岩和含凝灰质浅变质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本组更大厚度6161m。
第四岩组为浅灰色、青灰色、灰绿色绢云母板岩、条带状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条带状板岩、绿泥石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浅变质细砂岩、粉砂岩和含凝灰质粉砂岩、砂板岩。本组更大厚度8447m。
第五岩组为灰绿色、浅灰色、灰色浅变质细砂岩及泥板岩、砂质板岩夹少量斑点状板岩,砂岩中夹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团块,含钙质砂岩团块,偶见板岩中夹流纹质英安凝灰岩团块。本组更大厚度大于5257m。
王自强等(1986)将冷家溪群划分为两种沉积类型。①岛弧-浊流沉积类型。此种类型分布局限,仅见于益阳石咀塘一带。显著的沉积特征是发育鲍马序列,并于层位内发育基性火山岩(科马提质玄武岩),碎屑物质中均含有大量凝灰质。其主体为泥砂质浊流沉积。本沉积类型的中元古界基本上为岛弧带的产物。②弧后盆地浊流沉积类型。湘西大部分地区均属该种沉积类型。该类型的沉积物中鲍马序列极为发育,岩性为富含凝灰质的砂泥质浊积岩,未见伴生的火山岩。本类型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弧后盆地沉积特征。
综上所述,冷家溪群是一套由浅变质细碎屑岩、泥质岩及含凝灰质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为湘西元古宇Au-Sb-W含矿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元古界板溪群的地质特征
(一)板溪群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多年来,关于板溪群时代与地层对比一直存在争议,由于涵义的几度变更,又造成了人们对其涵义理解的混乱。80年代以来,许靖华教授等又提出了“板溪混杂岩”的概念,使之更加引人注目,争论和分歧亦愈加激烈。
“板溪系”一名由王晓晴等于1936年在湖南益阳县西南约60km之板溪村(现属桃江县)进行锑矿调查时首创,在同年撰写的《长常区地质志》中,将板溪群的时代定为寒武纪。实际上包括了现今的五强溪组上部及震旦系南沱组,而现今的五强溪组下部及马底群组在该文中被称为震旦纪马迹塘系。后来时代几经厘定,或认为属于前震旦纪,或认为属于震旦纪。1958年,湖南省地矿局413地质队在沅陵、桃源一带首次发现“板溪系”内部存在角度不整合,创名“武陵运动”,将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从中划出,称之为冷家溪群,不整合面之上仍称板溪群。同年,南京大学王鹤年在桃源、安化亦发现该角度不整合,名之为东安运动,并将该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命名为“东安群”。1962年,湘、桂、黔三省(区)前寒武系地层工作组将不整合面之上称为板溪群上亚群,并首次根据构造岩相带的特点划分了板溪群的地层分区,北区称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南区称拉榄组、清水江组、江口组,并统一划分为枷榜组和拉榄组。同年,《中南地层表汇编》又将其称为中板溪群,而将江口组归属上板溪群。1965年,南京大学左国朝提出南方大震旦纪的观点,将不整合面作为震旦系的底界,因而板溪群又被划归震旦系下部。1979年,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在《湖南地层》中,将板溪群划分为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时代归属元古宙。1986年,湖南省地矿局区调队在《湖南地层》中,将板溪群划分为马底驿组(或高涧组)和五强溪组(或漠宾组),时代归属新元古代。
由于在板溪群的划分及时代归属上存在争议,因而人们对板溪群的涵义理解也就存在较大差异。以往文献中所用板溪群的涵义可概括为三种:之一种是指呈带状分布的“大板溪群”,包括现在的丹洲群、楚净山群(贵州)、板溪群、冷家溪群(湖南)、双桥山群(江西)、上溪群(安徽)、双溪坞群、白沙群(浙江)和楼子坝群(福建)等,许靖华教授所指的板溪蛇绿混杂岩的概念就是指这一带状大板溪群;第二种是指湘、黔、桂一带的板溪群、下江群和丹洲群,这是70年代湘、黔、桂三省(区)前寒武系地层工作者共同商定的处理方案;第三种是指雪峰—武陵山区新元古界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组成,这是近年来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重新定义的板溪群,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随许靖华教授华南大地构造观的提出,板溪群究竟是前寒武纪的岩石地层单位还是中生代碰撞造山带的蛇绿混杂岩这一问题也就出现了。这是近十年来板溪群研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认识。之一种认为板溪群是前震旦基底,这是传统的观点,也是当前多数人的意见。这里的板溪群仍指带状大板溪群。第二种认为板溪群是中生代碰撞造山运动形成的蛇绿混杂岩。这是许靖华教授80年代以来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时提出的。最近,他又将其重新解释为前泥盆纪增生杂岩。这里的板溪群也指原带状大板溪群。第三种认为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重新定义的板溪群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而非混杂岩,对板溪群之下曾经划为板溪群的那套含有蛇绿岩外来岩块的变质岩系,需要作进一步的工作才能证明其为一套蛇绿混杂岩。不过他们认为即使这是一套蛇绿混杂岩,那也是前震旦纪的产物,而非中生代碰撞造山运动的结果。
由于对板溪群涵义及地层性质认识的不同,目前各家对板溪群时代归属的认识亦迥然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
1)前震旦纪 无论是“大板溪”还是“小板溪”,都是有代表性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板溪群不整合伏于震旦纪之下。
2)中生代混杂岩 系许靖华教授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时提出的,也是当前最有争议的观点。他们认为:①板溪群混杂岩之所以被归属前震旦系,完全是由于两个错误的假设,即,当混杂岩与震旦系接触时便假定为震旦系不整合上覆,而当混杂岩与更年轻的地层接触时,便假定为断层接触;②老于震旦纪的地层的确存在,但它们是扬子地块的前震旦纪沉积,而非板溪混杂岩;③板溪混杂岩中可以包括前震旦纪的外来岩块,但扬子与华南的最终拼合时代是中生代。对于最后一点,他们提出了以下证据:①构造上,在“板溪群”分布区内圈定了一系列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并认为它们是中生代碰撞造山运动的结果;②地质年代学上,“混杂岩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从前寒武纪到中生代”;③地层学上,“板溪混杂岩与扬子地块上从前寒武纪至中生代的所有岩石接触”;④板溪混杂岩中存在蛇绿岩外来岩块。最近,他们又将“板溪混杂岩”解释为前泥盆纪的增生杂岩楔,泥盆纪之后,由于沉积垫的存在,增生杂岩不再形成,但扬子和华南两地块的最终碰撞发生在中生代。
3)认为原带状大板溪群不是同一地层体,对其各部分应做具体分析。Rodgers认为,有作为扬子地块基底和构造混杂岩的两套“板溪群”,前者属前震旦纪,后者属中生代。这一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原带状大板溪群不是同一地层体,这已为国内多数学者所接受。
近年来,随同位素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取得了一批有关华南地区与板溪群及冷家溪群相当层位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表1)。从这些数据的结果看,其年代均属前震旦纪。
表1 板溪群及冷家溪群与华南相应地层对比
刘海臣、朱炳泉等(1994)在湘西吉首、古丈、沅陵、桃源、益阳一带的野外考察期间,较系统地采集了板溪群五强溪组凝灰质板岩、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及冷家溪群板岩和千枚岩等的Pb同位素样品,获得一组拟合度较好的Pb-Pb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他们的结果表明,马底驿组样品数据较分散,无法形成Pb-Pb等时线年龄,五强溪组构成一条很好的等时线,年龄为(1335±124)Ma(r=0.9945),冷家溪群亦构成一条很好的等时线,年龄为(1738士87)Ma。他们认为,由于样品变质程度很低,故两组年龄分别代表了板溪群和冷家溪群的形成年龄,两者的形成年龄均属中元古代。这也是本区迄今测得的两套最老的地层。通过对比,他们认为,板溪群和冷家溪群的约1400Ma和1700Ma年龄很可能分别代表了华南两次重要的地壳形成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他们同时指出,冷家溪群Pb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广且有较高的放射成因铅,而板溪群Pb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小且放射成因铅低。据此认为,Pb同位素的组成特征不支持板溪群是由华南地块仰冲至扬子地块的观点,而冷家溪群则可能来自华南地块。
对板溪群的语义、性质和时代归属等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十年来的讨论大多是围绕许靖华教授的华南大地构造观而展开的,这也是认识华南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的关键所在,其结果对华南广泛地区的矿化格局、成矿时代以及矿床形成机制等系列问题的认识也必将带来巨大的冲击。争论仍在继续,认识终将统一。而争论的最终解决看来尚需漫长的、扎实而又全面的基础地质工作。
综观国内多数学者的学术思想,无论是“大板溪”还是“小板溪”,其时代归属前震旦纪这一点认识上是统一的,而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重新定义的板溪群已为国内多数学者所接受。鉴于板溪群目前的研究状况并结合作者的部分工作,认为这种归属和划分是较为合理的。
(二)新元古界板溪群含矿建造的地质特征
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板溪群是指雪峰—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这一狭义的板溪群仅用于湖南省境内,包括马底驿组(或高涧组)和五强溪组(或漠滨组)。板溪群可与黔东的下江群、桂北的丹州群进行对比。
板溪群在湘西地区分布甚为广泛,是雪峰山Au-Sb-W成矿带含矿建造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套厚度较大的碎屑岩、泥质岩、凝灰质粉砂岩(板岩)、凝灰岩及熔岩组合。岩石普遍变质,但变质程度低于绿片岩相。以黔阳-溆浦-安化深大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岩性差异较大,断裂以南是一套巨厚的灰绿色类复理石建造,俗称“绿板溪”,断裂以北则是一套红色的类磨拉石及类复理石建造,俗称“红板溪”。
“红板溪”主要分布在新晃—芷江—古丈—沅陵—安化一带。该区板溪群分成两个组,下部马底驿组,上部五强溪组,两组整合接触。板溪群马底驿组与下伏冷家溪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马底驿组自下而上分三个岩性段。
之一段是以灰绿色为主的块状或巨厚层浅变质砾岩、砂砾岩和砂质板岩。有些地段砾岩含量减少,相变为浅变质含砾砂岩、含砾粉砂岩或粗砂岩。在古丈大溪附近,马底驿组岩石夹一赤铁矿层,但厚度极不稳定,仅在几公里范围内既自行尖灭。本段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总的趋势是自北向南由薄变厚,大庸四都坪、施溶溪、桃源辽叶溪等地厚度仅数十米至百余米,溆浦、安化一带可增至百余米至数百米。
第二段是以紫红色为主的浅变质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钙板岩,局部夹灰岩、泥灰岩透镜体,某些地段的浅色板岩具铜矿化。
第三段为深灰色变余层凝灰岩、砂质板岩、浅变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等。本段沉积厚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并由北向南火山物质含量逐渐增高。
马底驿组厚度1000~3000m,一般1100m,部分地段不足1000m。
五强溪组以芷江渔溪口—西晃山一带发育更好,厚3170m。可分四段(自下而上):之一段为灰绿色厚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及浅变质砾岩、砂砾岩;第二段为灰色、灰绿色变余凝灰岩、变余层凝灰岩夹变质砂岩、板岩;第三段以灰绿色板岩、条带状板岩为主,夹少量变质砂岩;第四段为灰绿色浅变质砂岩、板岩互层,局部变质砂岩中夹变质砾岩。
除渔溪口—西晃山一带五强溪组发育齐全外,其它地区一般仅保存一、二段。常德太阳山、慈利溪口、大庸四都坪、花垣民乐一线,之一段为紫红色中—厚层状中、粗粒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灰绿色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夹变质含凝灰质岩;第二段为细—中粒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含凝灰质岩,厚600~1000m。往南至桃源辽叶溪,益阳沦水铺,安化湖南坡,沅陵松溪、五强溪一带,厚度增至2000余米,下段紫红色中厚层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混杂大量灰绿色、灰黄色杂色岩层,同时砂质板岩、板岩等细碎屑岩也显著增加,上段则夹更多的凝灰质岩。尤其是在辽叶溪、湖南坡及奎溪等地,出现大量的变余层凝灰岩、变余凝灰岩,占整个岩石组合的21%~31%。
总之,五强溪组在本区粗碎屑岩较多,岩性较单一,局部地段含有较丰富的火山碎屑物质,沉积厚度以芷江—新晃一带较大,其它地区则由北向南由几百米变至2000m。
“绿板溪”主要分布在黔阳、会同、通道一带。自下而上分为高涧组和漠滨组。
高涧组层位相当于“红板溪”区的马底驿组,因沉积特征上的差异,湖南区调队1980年新创名高涧组。该组自下而上可分四个岩性段:之一段以灰色、灰绿色浅变质砂岩、细砂岩为主,夹浅变质粉砂岩、砂质板岩、板岩;第二段以灰色、灰绿色、紫灰色板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灰岩、白云岩薄层或透镜体,具微弱铜矿化;第三段以灰黑色、深灰色炭质板岩为主,夹灰绿色、灰白色、灰黄色砂质板岩、板岩;第四段为灰绿色、灰黄色浅变质砂岩、凝灰质砂岩、砂质板岩、板岩互层。
本组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由2000m到4000m,火山物质亦由北向南逐渐增多。
漠滨组与五强溪组层位相当,由湖南区调队1980年创名。该组在会同漠滨、托口一带发育较好,厚4757m。可分三个岩性段:之一段为灰绿色、灰色厚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杂砂岩、砂岩及变质砾岩;第二段为灰绿色、灰色、浅紫色等变余层凝灰岩、变余凝灰岩,夹变质砂岩、板岩;第三段为灰色、浅灰绿色砂质板岩、条带状板岩,夹少量变质砂岩。
依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及地层沉积特征,本区板溪群大体可划分两种沉积类型(王自强等,1986)。①滨浅海及浊流沉沉类型。该沉积类型主要分布在石门—大庸一线以南,黔阳-溆浦-安化断裂以北,实际上包括了“红板溪”分布的大部分地区。该区马底驿组相变较大,北部常德一带主要为滨浅海紫红色砂泥质沉积,下部夹有泥质白云岩,向上泥质增高;向南本组上部则出现浊积岩,再往南浊积岩层位渐低,至沅陵马底驿地区,马底驿组底部发育了碎屑流成因的杂砾岩,向上为浊流沉积,可能代表浊流扇开始阶段的根部沟道相沉积,尔后,随上叠扇的后退出现浊流沉积。五强溪组在常德地区仅顶部出现灰绿色含凝灰质浊积岩,与马底驿组一样向南亦出现浊积岩层位逐渐降低的趋势。②浊流沉积类型。主要分布在黔阳-溆浦-安化断裂以南,“绿板溪”分布区多属此沉积类型。高涧组和潢滨组均全部为灰绿色含凝灰质浊积岩。本区“绿板溪”厚度突然加大到4000~5000m,代表了过渡类型的弧后盆地沉积。
总体上看,“红板溪”为成熟度较低的近源浊积岩,而“绿板溪”则具远源浊流沉积特征。板溪群这种有利的岩性、岩相及建造组合,使之成为湘西元古宇含矿建造的极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地质工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郑金兰
(山东省地矿局,济南250013)
作者简介:郑金兰,女,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山东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以水工环地质为主的大地质工作。
为适应新时期地质工作的要求,更好地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切实加强大地质工作意义重大。
1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大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地质”是相对于传统的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的单纯以找矿为目的的地质工作而言的。目前我国地质工作正处在重大的战略转变时期,主要体现在从以单一的资源为保障的地质工作转变为资源、环境并重的多目标的地质工作,地质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正如 *** 总理指出的那样,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既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于长期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山东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着资源和能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地质工作。同时,也要求山东省地质工作者必须用全新的观念和全新的工作思路去应对新的挑战。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大地质工作。
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大地质工作,明确大地质工作的核心是发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推进地勘队伍和地质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采取加大水工环地质工作投入、拉伸地热产业链、解决 *** 和老百姓关注的难点问题、加强社会宣传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山东省地矿局的社会地位,受到山东省委、省 *** 的充分肯定。但与一些先进省局相比,山东省地矿局的大地质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大地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各级党委和 *** 中心工作结合程度不够,不能及时为各级 *** 相关决策提供服务,实施的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不够多等。
2 明确大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的大地质工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除矿产地质外,还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医学地质及其延伸领域。根据山东省实际,近期山东省大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以地下水资源潜力、水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水文地质调查评价。以大中城市及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区为重点,以区域地下水系统为单元,以浅层地下水及其环境系统为对象,系统开展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水污染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查明地下水剩余资源量、污染状况等,综合评价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编制地下水开采合理布局、污染防治与保护区划,建立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预警系统,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完善饮用水水质标准、保障饮水安全和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依据。
(2)以区域经济规划区、矿区、旅游区地质环境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地质调查。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规划、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为重点,突出预测评价与预报预警,为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生态省建设提供服务。
(3)以重要粮食、蔬菜和名优特稀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地质调查工作。以粮食、果品、蔬菜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单元,系统开展以土壤元素和土壤地质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以此确定山东省发展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区域,制定改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地质工程措施方案,为山东全省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4)以多参数立体调查为特色的城市地质调查。系统开展重要城市,特别是规划区综合地质调查,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地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地质服务和决策平台。
(5)以海岸带开发保护为重点的海洋地质调查评价。围绕山东省海岸线带城市、港口等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质调查,对地质环境容量和地质环境功能进行评价,提出海岸带综合管理对策方案。
(6)以保障人身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地质调查。开展地下水严重污染区、地方病区、岩石放射性源区、医疗热矿水出露区等调查与评价,查明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原因,提出治理与防范措施。
(7)以热泵技术应用为重点的地热能开发调查评价。在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基础上,充分利用山东省地矿局在水文地质方面的优势,开展水源热泵技术应用的水文地质区划,为山东省新能源开发贡献力量。
3 大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地矿局大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 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围绕各级 *** 关心的重要环境资源问题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支撑。
主要目标:利用较短的时间,建立精干高效的大地质工作体制和机制,保证重大地质勘查成果能够直接为各级 *** 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全面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山东省地矿局的社会影响有显著提高。
主要任务:通过各种渠道申请立项开展社会影响大、经济效益好的地质勘查与施工项目;在保持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勘查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医学地质等新领域;紧密围绕大地质相关重大问题,组织科技攻关,促进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引进先进理论和技术 *** ,不断提高大地质成果质量和服务水平。
4 保障措施
(1)建立适应大地质工作发展要求的新体制与新机制。根据大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和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要求装备精良等特点,必须依靠高效的体制与机制进行推进。近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大地质工作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去,打造大地质工作的 *** 支持平台。
(2)加大大地质工作的经费投入。山东省地矿局要大幅度增加对大地质工作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医学地质、旅游地质调查和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费用。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项目资金。
(3)加强对大地质工作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大地质工作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多出大成果,多出能够直接为各级 *** 相关决策提供依据的好成果,要统一组织立项申请、实施和管理,强化局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
(4)实施人才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局院两级专业技术人才库,实施首席专家制,落实专业技术人才津贴,建立山东省地矿局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基金,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全身心投入大地质工作。
(5)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强化地矿局地质工作宣传报道人才队伍建设,利用一切渠道全方位宣传大地质成果,全面提升地矿部门社会形象,为大地质工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1.全国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12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通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从事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职工总人数102.76万人,比2011年减少6.5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9.79万人,离退休人员42.97万人;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27.64万人,中央管理的地勘行业单位职工6.47万人,其他单位25.68万人。
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的在职职工 27.64万人,离退休人员29.99万人。在职职工人员中,地质勘查人员 14.83万人,占53.65%;矿产开发人员0.81万人,占2.93%,其中技术人员9.96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4.38万人,占15.85%;其他人员7.62万人,占27.57%。
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6.47万人,离退休人员5.19万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3.38万人,占52.24%,其中技术人员2.20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0.84万人,占12.98%;矿产开发人员 0.11万人,占 1.70%;其他人员 2.14万人,占33.08%。
2.调研单位基本情况
2011~2012年,项目组分别赴贵州、青海、 *** 、黑龙江、河南、甘肃及海南7省(区)地勘单位调研,获取了翔实的资料。各省(区)地勘单位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贵州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5月1日,全省地勘单位61家(占全国地勘单位的2.8%),其中国有地勘单位50家(中央直属2家、属地化36家,其他国有12家),占全省地勘单位的82%。61家地勘单位中,具有地质勘查甲级资质的有21家;具有地质勘查乙级资质的有26家。全省地勘单位国有职工2.36万人(在职1.06万人,离退休1.3万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4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4300余人。
贵州省国有地勘单位有5支队伍: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管理局,在职5274人;省煤田地质局,在职1567人;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局,在职2210人;中国建材贵州地勘总队,在职103人;中化矿山总局贵州地勘院,在职253人。
2010年全省勘查收入23.3亿元,其中 *** 矿权收入2.4亿元、工程勘察收入3.8亿元、矿业开发收入2.9亿元、其他收入14.2亿元。
(2)青海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在青海从事地质勘查的有56家地勘单位,投入人力6465人次,其中省内19家,4124人次。2010年产值达23.9亿元,人均产值38万元。
(3) *** 自治区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目前, *** 自治区地勘队伍主要是 *** 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8个勘查单位,现有在职职工1372人,专业技术人员63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139人,中级职称202人。地勘单位具备的勘查资质主要是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液体矿产勘查、岩石矿物鉴定与测试等勘查资格证书,其中甲级资质证书10个,乙级资质证书4个,丙级资质证书2个。
(4)黑龙江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质勘查行业(不包括油气行业的地质勘查人员)在职职工为16553人。其中由黑龙江省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是黑龙江省地矿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和核工业局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为10059人,占全行业人员的60.8%;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武装警察部队黄金之一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黑龙江总队和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黑龙江地质勘查院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的在职职工3257人,占全行业人员的19.7%;此外还有归属地方、矿山企业和独立的各类所有制的地勘单位约63个,从业人员为3237人。
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业总收入超过20亿元。其中:地质勘探费6.09亿元,地质专项拨款6.58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7.29亿元。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75.17亿元,净资产达到41.42亿元,专用仪器设备的净值为3.77亿元。
(5)甘肃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国有地勘单位有甘肃省地勘局、甘肃省有色地勘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建材甘肃总队等。其中,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立于1956年,截至2011年年底,职工总数13079人,其中在职6099人、离退休6980人(离休125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 264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3.3%,其中高级职称419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726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局拥有总资产约28.25亿元。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在职职工23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70人,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33%。甘肃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3年,是甘肃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与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现有职工4100人,其中在职职工2060人,离退休人员2040人。
(6)河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主要分属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河南煤田地质局及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截至2011年年底,省属国有地勘单位有35个,人员28993人。其中在职职工14331人,离退休人员14662人。
(7)海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海南省的国有地勘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整合,2010年7月,由原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原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合并,组建成立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并于2010年9月正式揭牌。全局下属13家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13个处室,另外,该局还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11家。全局共有职工2708人(核定编制1556人),其中,在职职工1585人,离退休职工1123人。专业技术人员82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57人。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邮编是多少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邮编为230051,该校地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梁园路1号,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共建。
二、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现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共建,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领导和管理为主,业务上由省教育厅指导。现为全国高职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地矿局先进党委(连续10年)、合肥市双拥模范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等。
学院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安徽省地质职工大学,1997年1月更名为安徽省工业经济职工大学,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 *** 批准、教育部备案,在原安徽省工业经济职工大学基础上改制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主校区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现有东区(合肥市梁园路1号)、西区(合肥市桐城南路410号)、半汤校区(巢湖市半汤镇花园街2号)共三个校区。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一万余人,占地531.39亩。现建成地质勘查、计算机、数控机电、旅游酒店管理、经济管理和海尔大学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等8个校内综合实训中心共113个实验实训室和121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建有1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首批示范职业资格与技能鉴定所、7个省示范实训中心及开放实训基地以及IT核心与认证课程研究所。
学院现设有8个二级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艺术学院、商贸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财经学院、地质与建筑工程学院、珠宝学院)、1部(基础教学部)、1中心(实习实训中心)以及图书馆、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心、安徽省地热能源勘查研究院等教辅科研机构。现设有57个高职专业,涉及工、经、管、文、艺5大学科,涵盖资源开发与测绘、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安全、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旅游10大专业门类。现建有一批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其中,2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和22个省级重点、示范、特色、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及31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及“慕课”(MOOC)。
学院现有580人的高素质专 *** 教师队伍,其中,高级以上职称182人,双师型教师27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80人,占37%。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常印佛为学院 *** 教授,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进步、以质量创品牌,形成了鲜明的“三元融合”(行业、学院、企业或地质队)办学特色和“三个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证结合)人才培养特色。2007年以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 获得39个一等奖、138个二等奖、109个三等奖,赛绩一直稳居全省76所高职院校前十位,2018年获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二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率年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率均在90%以上,学院招生就业始终保持着“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
学院传承弘扬地矿行业“三光荣” 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培育出更富有时代特色和覆盖所有行业的“三业”品质(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建功立业),凝练出“明德、笃学、精艺、尚新”的校训。
学院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现与韩国、英国、爱尔兰、新加坡、泰国等国多所院校保持长期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与韩国韩瑞大学、明知专门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英国桑德兰大学合作开展“3+2”、“2+1”等形式的国际教育项目。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院等80多个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业、共育人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未来,学院人正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学院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十三五”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图片)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好的重点专业名单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费标准,各专业学费每年多少钱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评价排名好不好(10条)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录取通知书,开学时间,入学考试指南军训宿舍条件转专业政策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开学时间入学指南及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查询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排名怎么样(排名好不好)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费,费用收费标准规定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及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查询)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制95人,在册职工116人(含离退休职工19人),其中在职职工94人。7个市级监测站(5个总站直属,2个隶属市国土资源局)。总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4人(高级职称者24人,中级职称者30人,初级职称者10人),其他人员52人(见表)。
从左至右:副站长李黎、站长冯军、副站长董宏志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始建于1979年(龙编〔79〕40号文件),隶属于原省地质局,当时全称为“黑龙江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1981年根据地质部改革的精神与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合并(黑地干〔81〕60号文件),保留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机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0年10月,黑龙江省组建国土资源厅,经省编委批准,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其下属的7个分站均隶属于省国土资源厅管理(黑编〔2000〕169号文件),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2001年4月,省编委以黑编〔2001〕62号文件下发《关于确认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的通知》,确定总站的人员编制为100名(含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黑河、五大连池监测站),核定处级领导职数3人(正处1人,副处2人)。至2005年年底,总站完成对所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五大连池监测站的接收工作,其中,五大连池分站以副处级机构整建制划归总站(核定编制10人)。
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2008年黑龙江省继续开展了城市网与域网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对监测网与监测工作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监测网覆盖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等主要城市和松嫩平原东部,总控制面积109492.45km2,其中区域网控制面积8.65万km2,城市网控制面积4729km2。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点总数460个,其中地下水监测点445个,地表水监测点15个;现有地下水水位监测点445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265个。重点控制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同时对新近系大安组和白垩系裂隙孔隙水做一般控制。松嫩平原第四系孔隙潜水控制深度为40m,承压水控制深度40~120m,新近系控制深度100~250m,白垩系控制深度50~200m。地下水环境监测手段多年来始终是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仪器监测为辅(8台自动监测仪)。地下水动态监测频率:水位监测频率是国家级监测点每月6次,省级监测点(重点)每月3次,省级监测点(统测点)每年1~2次;安装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仪的监测点每天记录1次数据;水质监测频率是每年1~2次。
目前,全省已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1113处,其中,崩塌255处、滑坡38处、泥石流178处、地面塌陷153处、地裂缝7条、不稳定斜坡293处、塌岸96处、水土侵蚀93处。
目前,全省拥有32个市(县)、乡(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 *** ,无专业监测点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已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305个,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298个(一级县(市)网中有监测点1个,二级乡(镇)网中有监测点48个,三级村网中有监测点249个),缓变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7个(均为地裂缝地质灾害点,处于二级乡(镇)网中)。监测工作的区域为全省山地丘陵区。监测内容主要是观测地质灾害点的动态变化情况,检测手段以简易皮尺测量和巡视目测为主。
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拥有监测装备各类设备30余台(辆、套),监测装备资产近200万元。其中:监测车辆3台,地下水自动监测仪26台,全站仪2台,高精度GPS接收机1台套,普通GPS接收机18台,光谱仪1台,地质灾害野外数据采集仪6台,各设备运行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
全站仪
自动监测仪数据接收终端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自2003年开始至今,一直采用 *** 或传真方式接收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经专家会商确定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级后,省厅以 *** 或传真的方式向有关地市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自2003年至2008年,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40条,成功预报6次,避免近200人伤亡。
黑龙江省未建立地质环境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按工作项目要求,省站先后完了全省1:50万水、工、环地质图空间数据库、21幅1:2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1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建库工作。2007年7月,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室协助下,建立了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远程地下水水位和水温的自动监测。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1991年、1996年和2001年分别提交了《1986~1990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1991~1995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1996~2001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近几年来为适应新时期环境地质工作要求,每年向地方 *** 提交该地区的地下水水情通报和预测预报,在全省81个市(县)中,已向50个市(县)提供了水情通报。
自2000年起至今完成了牡丹江市、鸡西市、鸡东县、穆棱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伊春市、黑河市、海林市、尚志市、绥芬河市、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依兰县、方正县、五常市、东宁县、宁安县2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2002年提交了《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2005年提交了《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2006年提交了《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2007年提交了《松花江重点地段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报告和《东北地方病(肇源县、肇州县)严重区供水安全示范工程》报告;2008年提交了《黑龙江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2004年和2006年完成“301国道阿城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301国道尚志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2004~2008年完成“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2005~2007年完成“五大连池市焦得布矿泉水勘察”工程。
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获2005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黑龙江省典型矿山生态环境定量化评价研究”获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获2006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法制建设
1998年经黑龙江省人大审议批准,《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在该条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及尾矿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并对小型矿山企业实行闭坑抵押办法,对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者诱发地质灾害未按期恢复治理的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1999年,经黑龙江省人民 *** 批准,《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于9月2日正式颁布实施;1999年7月6日,黑龙江省地矿厅以黑地发〔1999〕40号文件下发了《黑龙江省小型矿山闭坑抵押金管理办法》。1999年鸡西地矿局出台并实施了《鸡西市矿泉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嘉荫县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嘉荫县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阿城市地矿局、嫩江县地矿局分别制订了《阿城市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矿山企业排土、排水、排废弃物、尾矿管理规定》;2001年9月1日,哈尔滨市人民 *** 下发《哈尔滨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2005年4月20日,双鸭山市人民 *** 下发《双鸭山市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10月20日,经黑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2007年8月1日,黑龙江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局联合下发《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该制度自发布之日执行。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一、河北地质职工大学在哪里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地址在河北石家庄市中山西路901号,该校是经河北省人民 *** 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独立建制公办高校,是一所具有地学特色的高职院校。
二、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介绍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作为经河北省人民 *** 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独立建制公办高校,是长江以北唯一一所具有地学特色、专业门类齐全的高职院校。其前身为河北省地质局七二一大学,1982年经河北省 *** 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为独立建制的成人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03年,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纳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系列。
学校本校区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西路901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文环境优雅,蟠龙湖校区位于石家庄西南,毗邻元氏蟠龙湖风景区,占地300余亩,学校现有在校生3千余人,现有教职工182人,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9人,博士2人,研究生66人。
学校主要以培养全日制高职专科人才为主,以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为补充,兼为系统内地质干部、工人提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为系统外相关行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
学校设有地质系、测绘与建筑设计系、财经与电子信息系、现代服务系、中职教育部等26个处室、系部,开设涵盖地质工勘类、建筑设计类、财会类、市场及计算机类四大类专业群的24个专业,并逐步向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矿山恢复与治理、土地整治、不动产登记等专业方向拓展。
办学四十年来,学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让学生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和家长满意”为宗旨,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有较高享誉度的高职院校,为社会和地矿行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声誉逐年提升,连续十六年被省委省 *** 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多次荣获省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3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事业单位、政法综治稳定工作十佳学校等称号。
学校依托地学专业优势,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紧跟国土资源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度,在秦皇岛柳江盆地、北京周口店等地建有5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2009、2010年全国高职专科“资源勘查类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囊括全部团体一等奖及30余项个人一、二、三等奖;2011、2012年在第五、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分别荣获团体特等奖、团体一等奖及10余项个人一、二等奖;在“中海达杯”2012年河北省大学生测绘地理信息技能竞赛中荣获全省团体第四名;在2015年全国BIM识图建模 *** 大赛荣获团体一、二等奖的佳绩;2016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赛项团体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河北省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技能比赛团体三等奖;2017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团体二等奖,首届京津冀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 *** 大赛团队三等奖,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建筑软件技能认证大赛团体二等奖;2018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珠宝玉石鉴定”赛项团体二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岩矿鉴定与综合地质编录技术比赛团体二等奖;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高职组团体一等奖。
同时,学校积极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与国土资源、地矿、冶金、有色、水利、财经系统进行联系,建立了稳定的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就业质量好、发展后劲足,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好评,在河北省享有较高口碑。在地矿事业新的发展形势下,在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进程中,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