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的钢铁公司有哪些?

新钢!!

微信号:jy0020020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既是主国重点铁台金基地,又是一个普钢特钢兼有的大型冶金联台企业,中国500家更大工业企业之一。公司资产总值52亿元,汪册资本6.1亿元,占地面积1800万平方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600余人,其中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70余人。

公司拥有从矿山采选到冶炼、轧制、金属制品、煤焦化工、碳素制品、机械制造、科研设计、工程建筑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装备,有铁合金、普钢、特钢、金属制品、碳素制品和化产6大产品系列、110多个产品、2300多个规格品种。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生铁150万吨、钢150万吨、钢材10万吨、铁台金11万吨、金属制品5万吨。公司产品质量优良,先后有30个主要产品分别获得国优、部优、省优称号,中厚钢板、预应力钢绞线和无缝钢管获得国家冶金工业部(局)质量金杯奖,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

新钢技术中心成立于 2000 年, 该中心于 2000 年通过了江西省经贸委认定的 “ 江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 , 2006 年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认定为 “ 国家级技术中心 ” , 2007 年国家级技术中心评价分数为 73 ,列 27 家钢铁企业国家技术中心 15 位,并通过了 ISO9001:2000 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自技术中心组建以来,不断完善平台建设,提升科技队伍人员素质,强化品种开发力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技术中心拥有强有力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技术设备,已经拥有较齐全的物理试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各种原材料基本性能检测试验设备。 组建了江西省船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船板系列的研发开展了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的前沿技术研究,使船板的研发能力、生产技术水平将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中心本部拥有占地面积 1204 平方米 的研发大楼和占地面积 21000 m 2 检测基地。技术中心下设市场部、钢铁研究部、信息部、产品开发部、质量部等五个部, 1 个试验基地, 16 个支撑机构。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 2 人,博士 4 人,在读博士 8 人,硕士 40 人,在读硕士 25 人,具有教授级高级职称 20 人,高工 163 人,工程师 368 人。通过创新机制、科技人才战略纲要的实施,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了创新研发示范作用。

新余市新钢中学的学校简介

1973年7月,学校改名为新钢厂区中学。1991年1月6日,江西省 *** 常务会议决定,将江西钢厂、新余钢铁厂、铁坑铁矿合并成立新余钢铁总厂,学校易名为江西新余钢铁总厂之一中学,后随成立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学校易名为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之一中学。1996年晋升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 校长:胡爱根

学校位于新钢公司厂区北面的团结西路,东邻新钢公司职工大学,与新钢公司中心试验室隔路相对,坐落在新余城西,交通便利,校园清新,绿树掩映,环境优美。

学校占地面积86665平方米,建筑面积12517平方米。有5栋教学大楼,1栋图书楼,1栋120平方米的艺术楼,5栋教职工、学生宿舍。教学设施齐全,有物理实验室4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多媒体语音室2个,学生机房3个,多功能演播厅1个,标准田径场1个,水泥篮球场3个及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生物园1个。(实验室基本不用)

学校师资情况为:现有教师170人中,大专以上学历153人,占教师比例90%;本科以上学历79人,占教师比例46.9%。中级以上职称126人,占教师比例74%;高级职称42人,占教师比例25%。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德育处、政教处、初中部、高中部、工会、团委、学生会、少先队、从党群和行政两条线进行管理。现有教学班50个,学生2690余人,其中高中教学班17个,学生1000余人。建校至今,学校毕业生已逾万人,其中,获博士学位13人,获硕士学位50余人。校友李文莉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任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经济调查员。

长期以来,我校都在狠抓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收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2年中考,我校稽士杰同学以624分列新余市之一名,合格率、优良率均列新余市前茅。

2002年高考,报考文化类考生224人,上线195人,上线率87.1%;报考高职考生42人,上线40人,上线95.2%;报考体、艺类考生21人,上本科线21人,上线率100%;总上线率93.1%,比去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

坚持特色办学是新钢一中的传统。1983年,初中生陈驰获世界杯技巧3项冠军;1992年,朱国标在全国青少年航模达标比赛中获牵引模型、飞机项目一级运动员称号。作为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新余市唯一的江西省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学校,我校在田径、游泳、足球、航模等项目上有较大优势。与此同时,艺术之花也在校园绽放,学生合唱团曾获江西省中学生合唱比赛之一名,美术兴趣小组、舞蹈队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江西省]江西省新余钢铁职称评委会,江西省新余钢铁职称评委会名单

江西将打造10个工业文化研学基地 培养工业文化专业人才

支持南昌九江等地建设城市工业遗产景区景点

近日,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7部门印发《江西省贯彻〈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实施5项工程,开展15项行动,围绕“特色基地、特色项目、特色人才”,建设10个工业文化研学基地(创意园区),培育20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重点项目,建成1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博物馆,培育一批国家工业 旅游 示范基地(工业遗产 旅游 基地)。

建设洪都航空文化等研学 旅游 目的地

我省将推进工业文化发掘弘扬传播工程。注入工业元素,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安源工运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樟树中医药文化、兴国官田兵工文化、洪都航空文化、新余钢铁文化、德兴铜业文化、赣南钨业文化等研学 旅游 目的地建设。

建立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组织工业文化资源调查,梳理和挖掘工业 旅游 、工业遗产、工艺美术、工业精神及专业人才等资源,建立多品类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推动资源保护和开放共享。

建设工业文化研学基地,推动各地利用工业遗存、工业博物馆、现代化厂房和生产车间等设施开展工业文化研学,研发一批工业文化研学课程,开展工业科普教育。鼓励工业企业、园区等开展工业实训实践,培育一批工业科普教育、工业文化研学重点项目,建设10个工业文化研学基地(创意园区),具备条件时,积极引导申报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我省将推进工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建立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专家智库团队,鼓励高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 社会 组织开展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研究。

加快工业设计载体建设,培育本土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省外高端设计机构入赣或在赣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创新券扶持政策,撬动工业设计消费,繁荣工业设计市场;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鼓励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打造开放共享、专业高效的工业设计交流平台,办好“天工杯”工业设计大赛和“江西工业设计周”等设计对接活动,营造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浓厚氛围,推进工业设计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和落地转化;引导推动高校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发挥工业设计协会(学会)职能,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评审。

培树1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博物馆

我省将推进工业文化载体项目建设工程。建立全省工业博物馆基础资源库,推动各地 探索 多种模式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征的城市工业(工业遗产)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业档案馆、工业设计展示馆、工艺美术展览馆、企业博物馆和工业 历史 名人纪念馆。支持和指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特点,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工业展馆。依据全省工业博物馆体系,培树1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博物馆。

围绕《江西省“十四五”文化和 旅游 发展规划》,支持各地开发工业 旅游 创意产品,推出一批工业文化体验项目。完善省级工业 旅游 相关标准及规范,支持各地利用当地工业遗存、工业遗址、博物馆、产业园区以及现代化工厂等资源发展工业 旅游 ,培育一批工业 旅游 特色项目(线路),研发工业文化 旅游 创意产品,培育一批国家工业 旅游 示范基地(工业遗产 旅游 基地)。

支持南昌建设城市工业遗产景区

我省将推进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工程。定期开展省级工业遗产普查,不断完善全省工业遗产地图。开展省级工业遗产认定工作,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工业遗产。

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改造。统筹城市转型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南昌、九江、萍乡、景德镇等老工业城市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 历史 传承,在保持功能协调、风格统一基础上,将工业遗产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政策支持范围,实施 历史 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和保护性建筑改造利用工程,建设一批城市工业遗产景区、景点和配套综合体,推出一批城市工业 旅游 精品线路,打造夜间工业文化 旅游 消费集聚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

鼓励和引导各地利用保留完整的老厂房、老窑址、老矿区等老旧工业产业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综合体、街区),培育20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重点项目。

培养工业文化专业人才

我省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要素保障工程。培养工业文化专业人才,围绕工业文化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领域,着力选拔高层次领军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工业文化人才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工业 旅游 以及其他工业文化新业态等方面专业人才。

构建工业文化企业用人与我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对接的机制,将工业文化企业用人需求纳入我省重点产业链公共就业服务的范畴,努力提高大中专毕业生留赣率,满足工业文化用人需求,为我省工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和劳动力支撑。

探索 支持工业 旅游 、工业研学、产融合作、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等试点示范的相关政策;统筹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好工业设计创新券扶持政策,推动工业设计产业 健康 快速发展。